首頁 開班訊息 班主任的話 環境設備 師資介紹 榜單 行事曆與課表
北市大同錄取台大醫科 張瑋倫
在台北儒林的重考心路歷程及各科準備方法
我第一年會失利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心態上沒有調整好。
既然要做夢的話,不如就做個最大的,即使失常或者稍微跌了一跤,不管努力拼鬥的結果如何,自己還能問心無愧地接受。
在開始深入接觸指考範圍以前,我建議你可以先暫時休息一下,自我檢討為何在學測跌跤,是努力的程度不夠?或是方法不對?還是心理素質沒有調整好?在經過一番思量後,接著想想該怎麼改進,找出解決之道來應對。
比起「看過」的單字數目多寡,我更在乎「熟悉」的數目,畢竟考試從來不是比誰記得多,而是比誰忘得少。

「人生路上轉個彎,一腳踏入懷寧街,這段早已淪為茶餘飯後漫談的歲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有關這些年那些事,且待我娓娓道來。」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張瑋倫,將在接下來的若干分鐘跟各位分享一些我在儒林打滾兩年的點點滴滴。在那之前,必須先來打個預防針,也就是我的讀書方法等等的都只能給各位做個參考,最重要的是希望你們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畢竟每個人的習慣及個性不同,而我也自認不夠格擔任一個值得效法的成功案例,學弟妹們在閱讀其他學長姐的感言時應該會看到好幾次類似的這番話,我就不多說了。
來談談自己。怎麼會重考。
我畢業自台北的市大同高中,在高一時就因為興趣誓言要讀化學系而且想考指考(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心得源自於我地理第一次段考48分的另外一個故事,但並非今日重點便不多談),而正當我以為自己的化學夢能付諸實行時,半路卻殺出了程咬金:我爸媽。他們非常不能理解我的打算並一味地否定之,覺得我只是個未諳世事的小孩而一直灌輸我”醫科至上主義”,什麼當醫生多好多好讀個其他系沒有前途等等,遺傳到他們固執的我也不甘示弱,持續堅持自己的想法直到應屆指考完。放榜的前三天,還記得我一如往常坐在客廳看電視,我爸一如往常回到家、開門,一如往常一語不發經過我身旁,卻反常地停頓下來,淡淡地丟下一句:「我幫你報儒林了。」,旋即離去。
當下的我是一陣傻眼,沒想過自己會重考的我居然會跟這家補習班有所交集,隔天,電話打了,確定真的報名了、錢繳了、位子也劃了,我才將自己拉回現實。在接下來到開課前的十幾天裡,我和家裡的關係一直處於冰點以下,要說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也不為過,每每想起原本已經預定的玩樂行程和即將迎接的大學生活,頓時化為泡影,便會覺得對自己的安排及目標被硬生生地抽離置換,十分地不解。最後,在開課前一天晚上,我爸揚言要我考多少年都沒關係,反正就是給他考上就對了,錢要多少他都會出(這對當時的我而言絕對不是一種鼓勵,相信我),以及我現在不考以後絕對會後悔,若真的不照他的做就斷絕父子關係,化學系讀完就別回家了諸如此類的最後通牒,當下的直覺告訴我上述只是一則很嚴重的玩笑話,但再繼續僵持下去,依我爸愛面子的個性,說不定真的會出大事。當晚,我無奈地告訴自己,就順著他一年吧。
對於自己。是否了解。確立目標。
看完上述的經歷,不曉得此時此刻妳是從小身懷從醫而終的夢想(不是醫也無妨),還是跟我一樣受外在因素的束縛而置身於現在的座位上呢?其實,我第一年會失利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心態上沒有調整好,一方面是因為前面提到很排斥家裡的作為,覺得認真讀就輸了,一方面是我自己對醫科很有興趣,只是從國中就覺得那是遠在雲端而遙不可及的存在,從沒納入未來或是志願考量過,但是待在儒林,這棟大樓從門口的紅榜到老師上課中的談吐,都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裡是以出產醫科聞名,而且這一年的時間妳什麼都不用做,拿來考醫科就對了,仔細想想這還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好好把握不行,也因此,在兩相矛盾的迷航狀態下,我第一年雖有進步,但幅度不夠大,連半個醫科都擦不上邊。第二年學測前,我給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想說無論如何以留在北部為主(回家方便),然而,正是這種想法讓我遭遇挫折時,若找不到辦法解決便會以此作為理由對自己搪塞過去(反正不是非台大不念嘛~),甚至在準備和考試的過程中仍然帶著一絲怠惰得過且過,學測完不進則退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後來想想,或許是二考的壓力和想逃離儒林的急躁才令我第二年前半懷有這種半調子的心態)。最後的半年,我問自己:比起「這樣做就好。」我卻沒想過,「這樣做就好,那為什麼不去做更好?又或者,怎麼樣才能做更好?」接著就義無反顧地想說:那就考考看台大吧。反正,既然要做夢的話,不如就做個最大的,即使失常或者稍微跌了一跤,不管努力拼鬥的結果如何,自己還能問心無愧地接受,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儒林日常。平靜是福。
不得不說,這兩年真的是我作息最規律的一段時間,早上五點半起床搭二十一站捷運到台大醫院,拎著美好美的早餐到座位上,吃完後週考,再來就上課下課,往返於廁所和教室之間,偶爾出去透透氣到LOUISA買個咖啡,晚餐通常是訂便當或7-11解決,很少會長途跋涉覓食,再來晚休後自習回家,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對很多人而言,前幾個月可能還好,但從十一月到最後要維持如此一成不變的生活,可能會覺得很崩潰之類的,特別是看到同屆的同學已經在大學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而自己卻還被關在這棟不見天日的大樓裡,想必很不是滋味。我自己是只跟幾位比較要好的同學聯絡,偶爾寒暄聊聊彼此的近況,其餘的話,我不會花額外時間在與我無關的人事物上,在儒林也只是交幾位能夠一起努力還有討論問題的朋友就好,否則到最後心思不在課業上,反映出的結果也只會讓自己更加後悔而已。
還有一項會影響心情的,我想就是成績了。在這裡,從每天的百日維新小考週考乃至於久久一次的段考模擬考,永遠都會有寫不完的考卷在等著你,相對的也就有無數次的分數和排名要面對,在學測前的解題輔導中,有學弟妹曾來問說班排棟排要多少多少才算安全,彷彿不將自己努力的程度量化後歸附到一個標準之內便會覺得不安,說真的,在這裡的成績跟後來考上的結果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首先,除了原本程度上的差異,儒林還有很多元老院的同學們也是原因之一。程度上的差異是看進班前各自的造化,我相信大家也能接受,不過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想破頭爭取個儒林第一,而是最終考上就好,而進步所需的幅度和時間,本身是因人而異,一步一腳印地走好自己的讀書計畫或是安排即可;至於二考生的部分(自己當過所以很清楚),有時是因為前一年學過還有印象,有時可能是看到類似的題目會記得答案但忘記原理解法等等,種種因素會使得帳面上的數字比較好看些,因此,對於很關注分數排名的妳,不如試試轉移焦點,在意自己各科的進退以及每一張考卷會相對實際些,至於情緒漲落的部分,我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是個後知後覺的人,在寫完考卷拿到解答訂正完後就進行下一件事,等到發現自己考得差或是準備要懺悔懊惱時,已經在寫或是訂正下一份考卷了,再加上我最初是抱著歸零的心態來到儒林,考卷上錯了一題就代表發現了還不會的地方,有還不會的地方就代表仍有進步的空間,把那些洞補齊之外還要上課吸收下課複習,似乎就找不太到時間情緒低落了。然而,我是第二年才這麼看得開的,第一年常常因為無法放下得失心,有時看到自己努力的程度和數字不成正比,難免會有些浮動,可是到頭來,也只能繼續拚下去了,不是嗎?畢竟成績不會因為自己比別人傷心難過多一點,下次就進步的多一點,每一次的分數都是完成式,單單反映出你那幾十分鐘是抱持何種態度、投注幾分心力、理解多少東西並應用於那一張考卷上。

學測指考。轉換心情。
現在在閱讀這份心得的你們,想必正處於學測成績揭曉的前後,公布前的忐忑不安總讓人到年假前的每堂課都難以聽進去,公布後的幾家歡樂幾家愁更是讓周遭都陷入了混亂。對於學測有達到理想級分的你,我先向你說聲恭喜,不過真的別高興得太早,在沉浸於短暫的喜悅後,接下來應該做的是熟悉各校二階除了面試以外還得準備些什麼,備審資料的撰寫也得開始著手,儒林這邊會有很多學長姐和資源可以提供給各位諮詢、參考,與此同時,有人可能會因為想好好準備申請而開始請假,個人覺得如果有把握的話是沒問題,反正關於時間的分配運用,只要能對自己負責就好。至於級分相對目標有些尷尬的你,我建議還是跟著儒林的安排把課程上完,一來是為自己添得一面保險牌,一來往後要家教的話也可以用到;對於學測失利,或是心懷遠大志向的你,我也要先向你說聲恭喜(別誤會,這當然不是潑冷水),歡迎你來到最後的戰場,在開始深入接觸指考範圍以前,我建議你可以先暫時休息一下,自我檢討為何在學測跌跤,是努力的程度不夠?或是方法不對?還是心理素質沒有調整好?在經過一番思量後,接著想想該怎麼改進,找出解決之道來應對,當然,這類的問題也可以向導師或是學長姐們討論,有時自己想可能會找不到答案。做好準備工作之後,就開始衝了,切記,這段時間開始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從學測成績公布,接著還有一階和各校的二階放榜,甚至到備取結束之前都可能會被這套時程影響,不論是同學間的好消息壞消息,或是課堂上老師對學測申請的分析,這些都聽聽就好,多去在意一分,只會徒然讓自己的集中力流失一分。我當初是給自己預設73級分為門檻,沒有達標的話就二話不說拚指考,連申請也不打算試,因為我清楚自己不是能兼顧這兩方面的人,第二年學測之前,身邊有些人勸我該把標準放低,說我可能不適合考試或是生來缺乏考運,能逃出去就趕快逃出去吧,我雖然心裡也沒個底,不過想說路都走到這一步,如果就這麼妥協,那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的,成績出來後,級分和去年一樣沒讓我失落或是太意外,反倒還讓我很慶幸,因為可以心無旁騖地準備指考,即便不申請直接拚指考一事在當時受到了莫大的阻礙(後面會提),我還是鐵了心想堅持自己的作為,最終老天也還了我一個公道。
讀書方法。智慧選擇。
接下來將要分享的,是對於各科的準備方法,學弟妹們如果已經有自成一套的系統,可以不用理會我這段沒關係,或是在閱讀之前可以翻到最後看看我各科的程度再決定要看哪科也行,我也曾受惠於學長姐心得中的讀書方法,因此,下面的這一段也希望能多少帶給你幫助。
國文:
自從指考採計五科之後,國文這科對於想考醫學系的同學來說,重要性會凸顯於學測的綁標部分,而在學測過後,儒林也會讓各位決定要不要繼續上國文,我本身是選擇第一年沒上第二年有上,投注於國文的心力就僅限於課堂上,也就是下課後就沒在碰或是複習。基本上來講,差別就在於一週兩堂課的自習時間而已,我第一年是想說要補其他科都來不及了,如果再讀個國文,對我而言時間上的分配會被壓縮很多,索性就專注在英數物化生五科上面;第二年有上的時候(其實原本沒打算上,原因後面會提),我把聽老師上課講古抄寫筆記當作一種轉換心情的方式,畢竟成天埋首於理科中,久了真的會讓人窒息。
說實在的,要我提出一套有規劃的方法來準備國文,實在有點難,我覺得國文和英文是很吃累積性的科目,尤以國文最為明顯,每天就是各部分都讀一點(不論白話文言,或是字音字形等等),時間一過程度自然會提升,吳亭誼老師的語文進階和陳湘老師的國文嘿皮書都可以用零碎時間來消化,但不可否認地,國文還是會有很多記憶性的地方,就看各位願不願意花時間囉~每天午休晚休前朗讀課文的部分可以加減培養讀古文的語感,這也是累積的一部份。在儒林,國文的資源很多,想考牙醫中醫或其他科系的同學可以好好把握,吳亭誼老師在上課之外還會發有關各題型的講義整理,而總覽的部分我是覺得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利用,不建議從頭讀到尾,有時選擇題一題的範圍會包含好幾個單元,如果訂正遇到似是而非的情況想重新複習,總覽可以是你的選擇之一。陳湘老師本身講課筆記很豐富,有時還會補充一些課外故事,可以純粹地聽而增廣見聞,覺得有趣的話可以記下來當做作文的舉例,除此之外,老師對於解題方式很敏銳,如果對於她出的考卷有問題,她能有層次地講解直到你心服口服。最後是寫作部分,我自己會把喜歡的句子或文章中的一小段擷取下來,抄寫到一本筆記本裡,平常有事沒事就拿出來翻一翻,但不會特別去背它,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習慣那些名言佳句,例如寫作的手法還有用字遣詞等等,也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直接背一些文章,然後看到相應的題目時就在考場上代入化用,個人認為也是個方法,一切取決於你,不過講到這邊,我還真的沒什麼拿高分的訣竅可以提供給各位,僅說說我的作法和提供三年來的戰績給各位參考:104獨享(18.5)、 105我看歪腰郵筒(22.5)、 106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17)。
英文:
來說說退步的笑話:我考試時習慣將手錶調快五分鐘提醒自己緩衝時間,只是在考英文時不知怎麼地,手錶分針鬆掉慢了五分鐘,正當我優閒地寫到作文第二段的一半時,鐘聲就響了,當下的我左顧右盼,卻發現大家都一副從容,才知道自己時間弄錯了,呵呵。啊,離題了。先略談一下背單字好了,其實從應屆到現在,不管在補習班還是同學之間,我所聽過背單字的方法還真是族繁不及備載,每一種都有它的道理在,不過還是老話一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重要囉~假設現在手邊有10個單字要我去背,首先,撇開基本的英文拼字,我會想去知道這個單字的中文意思有幾個,然後開始去思考每一個中文意思我能用在作文的何處,再來,我習慣背單字旁邊要有例句,讓我能順便熟悉它的用法,例如該搭配何種介係詞等等,最後就是記憶的部分,這是我對剛接觸的單字的方法;等到第二次要背的時候,按常理來說,應該是要去背下面的10個單字,然而,我和多數人不同的是,我會回頭去確認我前一天背的,哪些是記熟的、哪些是快要忘了、哪些根本就沒印象(好像有點誇張了),然後我會把後兩者加到第二批的清單裡,起初仍會維持一次上限為10個,等到後來習慣這個方法後,可以將時間化整為零,逐次地將上限提升,比起「看過」的單字數目多寡,我更在乎「熟悉」的數目,畢竟考試從來不是比誰記得多,而是比誰忘得少。至於該背哪裡的單字,我認為在儒林的資源已經十分充足,這兒有百日維新、維基解密、上課老師的筆記補充和英文考卷的詳解等等,有些人可能還會去翻 以前高中學校訂的單字書,這些都行,問題在於你肯不肯花時間去背而已。
再來是各題型的部分,我將依我答題的習慣順序來分享。寫完單字題後,我會轉往文意選填,這大題在學測而言相對容易,因為選錯了馬上就能發現,在指考時雖然會多了兩個誘答項,不過只要善用文意和詞性,就能迎刃而解,接下去的話若是指考則會多了篇章結構,我的方式很簡單,先讀一遍選項然後用中文在每個選項旁用六、七個字總結它的意思,之後再讀題幹填選項,再來是閱讀測驗,方式跟篇章差不多,先讀完四個問題的題目,再從文章第一行開始慢慢看,如果在看完之前有發現可以作答的題目就不用客氣了,寫完那一題再接著讀下去,對於其他大題,我沒有設下任何時限,但在閱測這大題我會要求自己在22分鐘內解決,理想狀況是每一篇能壓在5分鐘內解決,為了熟悉閱讀的流暢度,我每天都會讀一兩篇文章(大概是雜誌一到兩頁),像是空美或老師上課的文章都有,英文到頭來不是我們的母語,想要熟悉的話也只能天天碰了,最後的話是克漏字(綜合測驗),文法句型或單字都可能出現在這大題,搞不好還有見一個背一個的片語或介係詞,個人覺得這大題只能靠自己的造化,祝福各位船到橋頭自然直。最後不免俗地來談個作文,和前面國文作文相同的是,我會做佳句本,來源可能是趙捷老師上課補充的筆記或是範文(很實用,但我不會全背,因為記憶體真的不夠用)、雜誌文章上的句子,甚至是單字本的例句也有,至於要怎麼樣才能寫的高分,礙於篇幅實在難以繼續說下去,如果學弟妹有興趣的話,可以拿題目來跟我討論,這樣比較直接。
數學:
數學這一科大概是我最有感觸的一科了,從應屆學測11級指考在及格邊緣游走,到最後雖然沒有15級但是指考上90,實在超乎我的想像。說來好笑,我原先以為數學是背科,只要題目做得夠多看得夠多就行了,殊不知題海無涯,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要釐清每一章節的各個定義定理公式,讓自己是用觀念去解題,而不是用對應的解法去解每一題,那到底該怎麼打好基礎呢?我想各位在很多學長姐的感言裡都會發現,「熟悉講義範例」這個方式一直被提及,也曾有學弟妹來問說這樣做真的萬全與否,老實說,我一開始也懷疑過這個方法,到了指考前我才體會到它的效用,簡單來說,就是在複習時拿一張計算紙遮住老師們上課的筆記,看是要用自己的思路解出來,或是依老師講解時的板書解,這些都可(行有餘力可以想想有沒有第二第三種解法,養成準備B計畫的習慣),等到下一次要複習數學時再重複一次,原則上以當天進度為主,有時間的話不妨回頭看看先前的範例有沒有忘的差不多的,這個方法的重點是讓自己有重新對題目跑一遍的感覺,訓練對解題的敏銳度,然而在一開始範圍教不多的情況下,很多人在複習後會發現自己把解法背起來了,變成看到範例或是習題都能用膝蓋反射性地解出,我也有這段體會過,只是隨著時間過去,當範圍越來越大,你會發現,你會訝異,膝反射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畢竟要熟練先前的和後來教的,仍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用了這方法兩年後,最後頓悟出原來數學也是一種累積性的科目(這邊當然不是指你做了多少題目參考書累積了多少高度),在你理解這些例題後,每當你遇到新題目,你對該用哪些觀念解題的思考時間會隨著你的熟練度增加而減少,剩下的就是小心計算別出錯。來個小小的題外話,有人曾問說解題要多快才算是反射,是要讀完題目想都別想就列出算式打完收工嗎?我只能說,能達到這種境界,我也是跪了,畢竟我自己解題不算快,如果一題以100秒為限,我會花80秒在思考,20秒列式計算(這個解題策略我也應用在物化上),我這兩年所做的,只有盡全力熟悉高中數學的範疇,盡量地減少思考時間,爭取到的拿去驗算檢查或花在過程繁雜的題目這樣。最後。我知道數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場夢魘,一題不會可能就掉一級分或是與90大關無緣,而這分壓力從心理準備的謹慎小心到考場上卻會昇華為焦慮緊張,因此在儒林考試,最初我要求自己每一題不一定都要會寫,但覺得會寫的題目一定要對,慢慢地、穩穩地拿下基本分再說,而這種先求精準次求速度的過程,也能讓我習慣自己設定的考試方法,習慣(要說麻木也行)後就自然而然地不會緊張,反倒能平靜下來。我是個很常粗心的人,計算或是題目看錯都常犯,我自己的作法是會把因為粗心遺失的分數加回去,看看自己原本能拿多少,記錄下來後藉此提醒自己檢討並下次改進之,可能的原因有精神不濟、因為緊張而忽略了重要線索、心情浮動不想寫考卷、2+3=6、求距離忘記開根號、5x3=125等等,每次考數學前瀏覽這些注意事項,一年下來的確幫助我許多。
物理:
應屆時最怕的莫過於物理這科,覺得抽象難懂而不知從何著手,到最後只是背了一堆公式卻不曉得背後含意也不清楚怎麼用,因此我來儒林投注心力僅次於數學的,便是物理了。上課聽講當然是首要之務,儒林的老師會先將觀念解釋一遍後再操作題目,複習時主要採用的方法仍是熟悉講義範例,如果卡關了,就回頭去把公式推導一遍,想想這一題用到了這一章節的哪個觀念,同樣地,遇到大範圍的考試時也是如此,先鎖定這一題考了哪一章,再縮小範圍,確定是哪個小節要代哪個公式,例如:能量→引力場位能→U=-GMm/R 靜電學→電位→kQ/R 物理光學→雙狹縫干涉→△y=λr/d 至於細節的部分就要靠各位平時小心應對了,例如:題目是問電位(純量)還是電場(向量)、題幹給的亮帶寬度是中央亮帶嗎、求的比值是乙對甲還是甲對乙。相對於其他科不同的是,物理在指考的手寫部分會滿重視你寫出中文敘述來表達你的思路,例如:根據動量守恆…根據能量守恆…等等,依大考中心歷年提出的解答來看,部份給分是存在的(雖然在儒林一錯就是全錯),所以考場上遇到沒有頭緒的非選也記得掙扎一下,而平常在練習手寫題時可以嘗試如何以簡潔的中文敘述帶出你所應用的公式定理,這方面若想請教啟原老師也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基本上來講,指考物理真的不難,基本分先穩拿,決勝關鍵仍在幾題難題之間,我認為當全部章節學完之後,剩下該做的就是持續提升熟練度,特別是弱勢的章節一定要再多讀幾次,就我來說(到現在還是),力學分析和光學中的反射是我的弱點,每次看到斜面(106非選二)或木塊疊在一起,在讀題目以前心都涼了一半,個人對於系統有沒有摩擦力及其方向還有東西到底是等速動、加速動、會不會動這檔事真的不在行,光學的話看到透鏡面鏡又凸又凹的整個就想跳過(106單選8),這樣的情況直到我考前特別花了時間投入才勉強獲得好轉。
化學:
對於化學這科,真的是興趣在支撐著我去讀它,很少會有排斥或是遇到瓶頸的時候,第一年會退步是因為忙著救其他科而花的時間太少,以下是我一以貫之的準備方法。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既然是實驗,不免就有定性(固有性質)和定量(數據處理)兩部份,首先,每一章的各小節先跟著老師上課的進度複習,而我自己在學完一章後,會闔上講義開始思考學到些什麼,做個大概的整理,舉例來說像是酸鹼鹽這章,定量計算可能碰到中和、K平衡、鹽的水解、緩衝溶液、或是分析滴定曲線圖等等,定性記憶的部分就是一些公式、鹽的命名與分類(ex:酸式鹽)、常見酸鹼的性質等等,自己分類好後,碰到題目能馬上想到怎麼寫,這樣通常能順利解決一些基本題,而爭取到的時間則用在變化題的思考上。至於化學除了歷屆和講義範例該做哪些題目,我覺得就看自己取捨了,老師講義上後面的習題(太多計算可以跳題寫)、九陰真經(我有做,但是是每個單元各做一點維持手感)、考前會發的四本化學總複習(一片空白)、北模(我在最後關頭會玩個2~3回,讓自己不無聊),個人覺得化學這科不需要做大量題目,雖說是「教書教觀念,考試考例外」,可是會考的大原則、題型、例外就是那些。最後要叮嚀各位的有兩點,這兩年的命題有越來越活的趨勢,概念不難但可能要花時間理解,像我看到106非選最後一題我當下是愣住了,因為自己向來所學的竟然和題目有所牴觸(長這麼大第一次看到配位數是奇數),最後我是秉持著「有錯找大考中心」的想法選擇以題幹為準,順利的拿到了分數;各位若在考前一星期無所事事不知該做什麼,可以拿出107自然學測題來參考,例如106自然科的化學中,氣體製備相關的題目比重相對高了些,我在當時有多複習一次這部分,算是給自己有個方向以及猜題,如果再行有餘力的話,就看看近幾年指考題各章節的比重吧,有些熱門的配分會相形固定,有些冷門的可能會規律地一年高一年低,可以在衝刺時幫助自己再做點調整。
生物:
終於來到最令我無奈的一科了,怎麼說呢?看看我的成績一直沒起色就知道,明明身為三類組,生物卻讀成這樣,對我而言至今仍是謎樣的一科(唉)。我第一年曾試著做常錯記錄(筆記)本,在錯的題目剪下來訂正完後,寫下跟該題目有關的筆記整理,後來做成了兩大本,但似乎成效普通;第二年我改變方式,在學完整套高中生物後,為了知道現在學校在教些什麼,便拿課本從頭讀起,除此之外還有練習寫歷屆試題的詳解(感謝班導師妙貞贊助),這方法明確地幫助我知道會考的部份,可是就結果而言,看起來成效也是普通。我曾想過像許仁老師一樣整理出樹狀圖還有流程,卻覺得可能會很花時間加上自己很懶(錯誤示範)最後就沒做了,如果學弟妹有讀生物的訣竅,拜託請來教教我><啊,離題了。生物有一項資源常被忽略的,就是大考中心的參考試卷,但通常只會提供簡答,詳解要和他人討論或請教任課老師才行,這兩年參考試卷給我的幫助是讓我了解到實驗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例如今年以實驗為主體命題的第四大題在近年的參考試卷已出現過,所以考試當下不會太讓我意外,建議各位在最後階段可以上大考中心課綱查高一到高三到底有哪些實驗,藉以做個總整理。
FAQ。重考教會我的事。
(以下是我在重考後或是輔導時最常被問的幾個問題,於尾聲分享給各位)
1.非台大不念?
其實沒有耶。在我第一年失利後,我的想法是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求有就好,畢竟有人跟我一樣讀了一年能夠進步90分上陽明,我卻連半個醫科都沒有,前面會提到把台大當目標也只是作夢來激勵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真。
2.重考對你有哪些改變?
在經歷過這兩年後,改變我最多的莫過於對家庭的看法了。從小到大,很多想做的事(ex:高中玩社團)總因為父母的不同意而無疾而終,連到了要決定未來這一刻也一樣,家門對我來說無異於牢籠的出入口,但就是這兩年,讓我體會到,雖然血緣的確是無法選擇的一段關係,但當你和多數朋友斷絕音訊又沒有愛情上的羈絆,壓力大心情不好想發牢騷感冒沒精神讀不下書,對你不離不棄且在背後無條件支持擔心你的,就只剩親情了。第一年,我爸媽看我讀得如此辛苦,認為能順利考上,然而失敗後卻讓他們陷入憂慮的深淵,開始對我一味向前衝的態度失去了信心,第二年學測公布當天,看到我沒進步,強勢的要我去申請,有機會的話不論哪間學校公費自費能上就上,我還記得那天我和我爸媽吵了一個晚上都沒睡,爭執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你是不是為了考指考而學測放水?」這三言兩語就這樣將我截至當時一年半載的努力,冷冽地、輕易地、帶著質疑逕自否定。談判最後是以「要去上國文課才能考指考」坐收。釋懷不代表原諒一如理解不代表認同,我雖然懂他們不想我再辛苦半年或是輕易地放掉任何一次機會,但我仍堅持己身的想法不願妥協,即便最後的結果是好的,至今憶起那一晚,仍讓我心存悔意,畢竟,彼此還是傷了和氣。小王子一書曾提及:「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記得的人,少之又少。」在我們為人父母、能夠了解扮演這個角色的酸甜苦辣之前,還是好好地當個孩子,好好地當個偶爾「難得糊塗」的孩子就好。因此,在座的你,若是被家裡逼迫而重考,或是自願但不被支持的妳,還是好好珍惜這段緣份吧。
3.平時怎麼紓壓?怎麼禁得起玩樂的誘惑?
紓壓的話,應該就是星期天不讀書了,我曾抱著「善用整天讀書時間」的雄心壯志嘗試過,但不管幾次效率都很差,最後就變成星期天大多時間在睡覺(興趣兼專長),或是運動發呆放空,讓自己充飽電以迎接下一個星期。
至於玩樂的部份,不是我在重考時主要考慮的,畢竟人生中能有多少個「再來一年」讓你去揮霍?能重考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你不用擔心下一餐的著落,不用費心於交際應酬,不用憂心於工作上的順遂與否,唯一要做的只有當一名考生,專心地解出每一道題目、搞懂每一個觀念,況且往後出社會時,可能很多問題是不存在標準答案的,要考慮的要煩惱的會比書本上複雜的多,相形之下,讀書就顯得單純多了。
4.重考會很丟臉嗎?
比起活在別人的目光下,我覺得只要是做了不會令自己後悔的選擇,就沒有什麼好丟臉的,然而,雖然自己看開了,周遭的人也不一定會諒解而難免揶揄一番,例如我有時會收到久久沒聯絡的同學捎來的訊息,知道我在重考後的反應往往是「你怎麼重考!? 你怎麼還在考!?」,再不然就是出門遇到鄰居打招呼早餐店老闆娘問候以及逢年過節回老家時長輩的過分關心,這些尷尬的情況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就好,別讓外在的種種動搖了妳的目標。
5.一考為何失敗?哪來的自信二考?改了哪些地方?
造成第一年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能歸納成幾項:a.目標不夠明確心不定b.得失心太重這兩點在前面已經提過便不再贅述。c.鑽牛角尖,我覺得或許是深知自己要補的地方太多,以至於每一題的每一個選項都讓我誠惶誠恐,心想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然而,這樣的想法讓我時常走火入魔,問的東西有時跳脫出了考試範圍都還沒有意識到,有時還會糾結於題目的文字敘述上,不僅帶給了我不必要的情緒起伏,也無形之中浪費了許多時間。d.急於求成,第一年為了追求效率,不管是腦力體力集中力還是精神,我都強迫自己要百分之百的輸出,不允許任何喘息的空間,原以為這樣的狀態能持續到考試結束,但在考前一個月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彈性疲乏,書怎麼讀好像都無法吸收,搞不清楚每天在幹嘛,最後連指考的那兩天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地度過。
對於是否再考一次,自己也考慮過一段時間,究竟要認清缺乏考運實力不足的事實而就此認賠殺出,還是要再下海繼續過著這種非人的生活?回首,我想我是被考完的不甘心,再加上我個人做事不喜歡半吊子的個性所驅使,而認命二考的。第二年,基本上我做的事情也沒什麼變化,仍是熟悉講義範例以及專心聽課,試圖審視遺漏或待加強的部份,只是過程中少了幾分情緒起伏,多了幾分隨遇而安,少了幾分對於分數排名這些帳面上數字的執著,多了幾分「退步就檢討,進步當撿到」的乾脆。還有一點不同的是,我開始懂得如何「不求甚解」,對於每個問題的解惑過程會點到為止,不再繼續深究,畢竟我身處的是儒林升大學補習班,不是儒林中研院,取而代之在乎的是考試的技巧、考試會考什麼,而我去問問題的頻率也漸漸減少,原因是我會試著靠自己去把問題想出來。至於有沒有自信這點,到頭來我還真沒想過,畢業於市大同的我,跟來自全台各地前三志願和超強私校的各位,程度在先天上就有落差,我在這段重考生活啟程前,只知道要進步的里程數和要花的時間會比別人多很多,雖然無奈但事實就擺在眼前,只好雙手一攤硬著頭皮上了,在做好這樣的心理建設後,一切的患得患失相形之下,顯得雲淡風輕多了。
6.持之以恆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莫忘初衷。偶爾,午夜夢迴之際,會認真地思索甚至懷疑,所做的決定是對是錯,但翹首盼望之際,總憶起至今度過了許多挫折捨棄了多少玩樂多讀了這麼多書讓家人花了大錢還跟他們爭執讓他們擔心,自己卻停下腳步躊躇,這樣太對不起那些幫助過我的人,也對不起熬到這步的自己。所以,每當你猶豫不決鬱悶難耐,想想為什麼重考吧,是為了符合家人的期許而踏入儒林?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當一位急診醫師?為了讀心理系?為了改善生活現況而在大學畢業或是工作後毅然決然回頭?這些最根本的想望,終將支持妳,走完這條妳所選擇的路。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永遠不要因為自己是隻努力的烏龜而沾沾自喜,別忘了還有許多勤奮的兔子奔跑在自己之前。」這兩年來,我一直深信:當我坐在儒林一天,就還有進步的空間,若不每天進步一點,難道要等到明年? 常言道:「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每天都有該讀的書,該吃的飯,該睡的覺,只要一心想著把這些做好做滿,時間自然而然地會以最有價值的形式流逝。以上是我兩年來的心得感言,感謝各位聽眾的聆聽。

 

  國文 英文 數學 自然 生物 總級分
104學測 13 15 11 15 13 67
105學測 15 15 12 15 14 71
106學測 14 15 13 15 14 71
  國文 英文 數甲 物理 化學 生物 總分
104指考 65.8 79 61 74 92.4 76.4 382.8
105指考 --- 88 74.8 92 88.2 80.5 432.5
106指考 58.1 86.5 90.8 96 94.9 86.3 454.5

註:學長性向分析為  外向>內向 想像>具體 感性>理性 彈性>計劃

想了解自己性向分析的類型及針對學習方法改善調整可至一樓大廳找吳老師
上一頁
 
儒林專業升大學文教群(台北儒林、同心、儒苑)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懷寧街60號 電話:(02)23719560‧(02)23613266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儒林專業升大學文教群所有,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複製或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d